留言



留言人: 小薯仔
主題: re:十八般武藝
留言日期: 1/27/2007 2:36:00 AM

咦!咁幾時到飛機大砲呢!

回上頁 | 主頁 | 搜尋



留言人: 三毛
主題: 十八般武藝
留言日期: 1/26/2007 6:52:00 PM

十八般兵器——刀
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,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,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,與丈八蛇矛,殆同其功用。迨夫後代,戰爭變法,易車而馬而步,用大刀之將士,知成法之不足制勝,乃各本其戰之經驗,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,俾為殺敵制果之助,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。大刀之最著者,為關王刀,蓋即關羽之刀法也;三國誌載關王刀,重八十二斤,長一丈二尺;古之度制,較今為短,合之今度制,長僅八尺有奇耳;今世之大刀,蓋皆彷此,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。考大刀之種類,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,如撥風刀、大斫刀、九環刀、兩刃刀等,皆大刀也,其式樣不同,而名亦因之而異。至其用法,則殊途同歸,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;故關王刀。可謂之為大刀之祖,其他各刀,皆自此脫胎而出者,雖各有變化,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,足征完善也。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,以公同好,抑亦遵古法也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槍
長槍之物,由來最古,車戰時代,將士利用長兵,弓矢之外,惟以矛為最適宜,故矛有丈八之稱,槍之來,實始於此;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,惟無一定使用之法;兩陣相對,不過借此兵器,遙相擊刺而己。相傳槍實傳自苗蠻,槍譜載:西方有武吃氏者,民以勇悍著,不論男女,都嫻武藝,藝精者王,群眾懾服,莫敢有違;故武吃氏之族,小兒五六歲,即令習武,孱弱不能軍者,父母棄之,裡人不與伍;其族尤以長槍法著,槍長七尺至八尺,金其鋒而以木為柄,舞動時,寒星點點,銀光皪皪,潑水不能入,用以臨敵,矢石所不能摧,此有槍法之始也。按西方疑指西域,武吃氏之族,不得其考矣。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,則又各異其說,亦不必深究。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,可以無疑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劍
劍,古之聖品也,至尊至貴,人神鹹崇。乃短兵之祖,近搏之器,以道藝精深,遂入玄傳奇。實則因其攜之輕便,佩之神采,用之迅捷,故歷朝王公帝候,文士俠客,商賈庶民,莫不以持之為榮。劍與藝,自古常縱橫沙場,稱霸武林,立身立國,行仁仗義,故流傳至今,仍為世人喜愛,亦以其光榮歷史,深植人心,斯可歷傳不衰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戟
戟為古兵器之一,創於弓箭之後,形與戈略同,皆橫刃也;舊說為直刃,不知何本?其所異於戈者,援略昂起,成斜出形,而內上亦有刃。古顯貴之家,皆立戟於門,以示官勳,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。其後又略變形式,援與柲之間,架以橫樑,而援成反裝之新月,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,且有架橫樑於柲上,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,名之曰方天畫戟;橫樑之下,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,不知其何用,豈後人矜奇眩異,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?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,皆用方天畫戟之式,或單刃或雙刃不一。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,即圖其形以示武師,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,於是而歎古器之失傳,古法之不可多得也。至戟之變體,不知始於何時,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,諒有合用之處,然亦盡可另立名目,何必定借戟以為名,若二器相類,猶有可說,今二物回乎不同,絕無相似之處,沿習用之,未可不合。著者非必求奇異,實不能隨俗,亦未敢苟同也;依次錄之,縱人非我,所弗計也;世之精嫻武事者,或不至盲從耳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斧
 與戈矛同時,亦為古仗之一。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,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,抑且用為刑罰之具。刑書釋名載:黃帝五刑,四曰斧銊。按五刑即甲兵、刀鋸、鑽鑿、斧銊、鞭撲是也。由此推之,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,其理甚明;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,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已;迄漢時,南中蠻人創斧法,亦如槍法之創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,惟始創者之為何人,則不可考據矣。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,後之武師,從而增益之,使變化不測,成為戰陣之利器,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鉞
鉞為斧之由來,以時代論則為同時,以形式論亦正彷彿;書曰:「王左杖為鉞,注鉞大斧也。」按此可見斧鉞本無甚巨大之分當,惟鉞與斧,如完全相同,何不徑名之曰大斧,而必名之為鉞,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。鉞頭較斧大三之一,桿端比斧多一矛頭,長約一尺六寸,故鉞桿長於斧桿者亦尺六七寸;斧桿末端無鑽,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;鉞則亦如槍桿,末端有三尖之鑽,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;至其餘之構造,則完全與斧相同,重量亦彷彿。斧之與鉞,亦猶槍之與矛,箭之與弩,形式之不同者,僅毫釐問耳;至其功能,亦不甚判別,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,鉞斧可並用也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鉤
武術器械,古代兵器之一。由戈演變而成。春秋時期,鉤與戈、戟並用之。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、雙鉤之分。技法有鉤、縷、掏、帶、托、壓、挑、刨、掛、架等。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叉
叉之由來,較各種兵器為後,宋元以前,初不見用諸戰陣,或謂漢時蠻人,皆以此為利器;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。如上說,則叉實創自南蠻;如後說,則叉創於獵戶;孰是孰非,亦未能斷定,始自何時,亦無從稽考,姑置不論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钂
武術長重器械。形似叉,中有利刃似槍尖,稱"正峰"或"中叉鋒",長一尺半;兩側分出兩股,彎曲向上成月牙形。下接钂柄,柄長六至七尺。钂始於明代,逐漸由槍演變而成。至清代常見使用,現今使練者甚少。用法有拍、砸、拿、滑、壓、橫、挑、扎等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棍
棍之由來已久,古人山居穴處,不免為毒蛇猛獸之侵凌,又無銳兵利刃以禦敵;山間樹木叢雜,隨處皆是,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;故別種兵器,或全用鐵製,或鐵器而以木為柄,惟殳則完全木質,且構造亦異常簡單,自首至尾,並無機括,不過一渾圓堅質之木桿耳;於此可見古時各事之簡單,而原人之無機械心也。殳長約一丈二尺,粗細不等,蓋亦視人力而為標準者;其實多用檀棗栗檜等木為之,或取其堅實,或取其柔韌,總以不易損折者為上品;若白蠟桿等,後已嫌其太軮矣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槊
硬木製成,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。槊柄一般長六尺。槊頭呈圓錘狀,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。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。其主要技法有劈、蓋、截、攔、撩、沖、帶、挑等。丈八槊:槊的一種。長一丈八尺,故名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棒
同屬棍種。棒長約五尺,以堅韌白蠟木製之。棒身兩端粗細不一,一端粗可盈把,此端是握手處。往上愈細,頂端粗為八寸。棒的種類較多,僅《武經》記載即有鉤棒、抓子棒、狼牙棒、杵棒、桿棒、大棒、夾鏈棒七種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鞭
鞭亦為短兵之一種,其由來與鑭相同,惟戩必雙用,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;考諸古籍所載,大都系單鞭硬鞭;稽之現在,則都重軮鞭。軮鞭之制,不知起於何時?創自何人?至雙鞭之法,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,攻御並行之便利,故竊其法,易單為雙。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,不過形式稍異;至若掄舞攻御之法,主力點既完全相同,自不能大異,彼創雙鞭者,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。鞭之區別如是,而名稱亦至不一,即就硬鞭而言,有竹節鞭,虎尾軮等數種,其餘無論矣;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。然因名之不同,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,多少不同,惟尉遲鞭法為世所崇尚,但近巳不得其傳,甚堪惋惜。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,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余,勉強組成,亦正不可為訓故本編以軮鞭補其缺,不願以魚混珍珠也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鑭
鑭為短兵之一,方形有四稜,連把約長四尺,因形似簡故名。鑭無刃,每距六七寸有節者,名竹節鑭;自把至端,完全平直者,名方稜鑭;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。考鑭之由來,與劍為同時;至二十四法之出,則在秦漢以後,創自何人,亦不復可考;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,後人多有習之者,即今南北拳家,類能嫻之;亦正如單刀軮鞭之攜帶便利,可隨身防護也。惟鑭無單用,法重雙行,故後人有雌雄鑭鴛鴦鑭等名,亦矜奇胘異,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,而另立門戶者;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。且有用長兵之人,而藏鑭腰間,以防不測者;是則鑭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,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,立偽欺人,不可為訓也;世之學武者,宜遵古法行之,庶不至多所皆謬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錘
屬鎬種。錘,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。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,一種六稜形,稱「西夏帕耳」;一種錘頭為六角形,用短鐵鏈繫於柄上,稱「佛來爾」。
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,成立過鐵錘軍,定鼎中原後,遂不復用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撾
撾是一種構造較複雜的兵器。宋代有兩種長兵,一種抓槍,長二丈四尺;一種抓子棒,無刃而有鐵爪,都有擊抓之作用。但這種「抓」與「撾」是否一物呢?明茅元儀《武備志》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,「用淨鐵打造,若鷹爪樣,五指攢中,釘活,穿長繩系之。始擊人馬,用大力丟去,著身收合,回頭不能脫走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拐子
短兵械。拐俗稱「拐子」,由民間老人之枴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。由鐵製或木製。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。長拐一般長四尺。拐柄為圓柱形。在其柄端垂直處,有一突出之橫拐。使用時可雙手持柄,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。端拐多為丁字形,長不足三尺。短拐可雙拐同使,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。

十八般兵器——流星錘
同屬鎬種。鏈子錘。


回上頁 | 主頁 | 搜尋



留言人: 三毛
主題: 十八般武藝
留言日期: 1/26/2007 6:39:00 PM

不同年代十八般武藝各有分別﹕
傳統兵器「九長九短」。
九短:刀、劍、鞭、鑭、拐、斧、棒、椎、杵。
九長:刀、槍、棍、鉞、叉、鐺、鉤、槊、戟。

明嘉靖郭勳刻百回本《水滸傳》第二回《王教頭私走延安府,九紋龍大鬧史家村》:「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,十八般武藝,一一從頭指教。那十八般武藝?矛、錘、弓、弩、銃,鞭、鑭、劍、鏈、撾,斧、鉞並戈、戟,牌、棒與槍、杈。」

明謝肇制《五雜俎》卷五:「正統己巳之變,招募天下勇士。山東李通者,行教京師,試其技藝,十八般皆能,無人可與為敵,遂應首選。」(十八般乃:一弓、二弩、三槍、四刀、五劍、六矛、七盾、八斧、九鉞、十戟、十一鞭、十二鑭、十三槁、十四殳、十五叉、十六耙頭、十七綿繩套索、十八白打。)

清初褚人獲《堅瓠集》:「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,計弓、弩、槍、刀、劍、矛、盾、斧、鉞、鞭、鑭、撾、殳、叉、把頭、綿繩套、椎及白打,共十八種。」

清初褚人獲《堅瓠集·續集》:「矛、椎、弓、弩、銃,鞭、鑭、劍、鏈、撾,斧、鉞並戈、戟,牌、棒與槍、杈。」


回上頁 | 主頁 | 搜尋